牢骚会上听民声解民忧化纠纷 - 综合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正文

牢骚会上听民声解民忧化纠纷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8-11-11 14:03:36

图为西青区司法局张家窝司法所所长王凯(左三)在调解中心,化解辖区邻里矛盾纠纷。

每月第一天,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西闫庄村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室,都会挤满了人,人群中有村“两委”成员,也有威信高的老党员,还有反映民情琐事的村民。

“入冬了,洒水车每天两次在公共道路上洒水,道路湿滑,容易结冰,村里能否给反映一下,别再这么搞了。”有村民快人快语。

“还真是,万一路滑人伤着了怎么办?”西闫庄村党支部委员聂永强迅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此事。

“小区的公共停车位不是哪个家庭的私有财产,有个别人不自觉,拿各种器具把地方占了,方便自己停车,这个,可不好啊。”反馈此事的村民还带来现场照片。

“得嘞,这个要马上解决。”西闫庄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庚回应。

这种固定的互动方式,有个接地气的名字“牢骚会”。

“我们是群众的嘴、党员的腿,有事您说,有意见您提,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发个牢骚,是要解决真问题。”党员老李说。

说起“牢骚会”,其历史有些年头了。1989年,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探索,张家窝镇在各个村居建立起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者为主体的“三老”治安片长队伍,他们臂带袖标,胸带卡片,走街窜巷,倾听诉求,把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制宣传、精神文明送到千家万户,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被赋予了一个具象的称呼——“细胞工程”。作为这一工程的一部分,“牢骚会”由此渐变而来,并在西青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昔日筑牢基层平安

当年,张家窝首提“细胞工程”,有其历史背景。1986年,西青区发生过一起凶杀案,两家因宅基地引发纠纷,导致双方4人命丧黄泉。为处理善后事宜,村里工作瘫痪,镇里工作受影响,区里领导为之分心。上上下下折腾了几个月,事情才算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切肤之痛让张家窝人认识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来自家庭的和谐稳定,有了千家万户的和谐稳定,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那时开始,张家窝镇把社会治理工作瞄准了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他们参照城市居民管理办法,按村子的自然分布状况,把全镇分成200个居民片,每片推选或指定一名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老党员或老干部当治安片长,负责片区的法制宣传、纠纷调解、民意上传。他们德高望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在密切干群关系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同时,他们还积极发挥巡逻员、调解员、宣传员、信息员“四员”作用,做到调解纠纷在炕头,治安巡逻在街头,法制宣传到人头,信息及时报上头,把平安送到千家万户。

有一年,某村8000多亩鱼池要进行大规模承发包,如果发包成功,将大大缓解村内资金紧张的状况,还可以落实村民的各种福利待遇。但有些村民对发包所得收入的管理使用不放心,想通过联名的方式推翻村里的承包方案,将集体财产无偿地分发到个人手中。一时间,群众和村“两委”产生了对立情绪,干群关系出现紧张局面。

于是,做好干群思想沟通的任务就落在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片长身上了。这些老片长们走东家,串西家,对上反映民意,对下宣传村“两委”的意图,村里也修订了一系列财务制度,增加了资金使用透明度,群众心里的疙瘩解开了,鱼池的承发包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曾经参与过村里治保工作的杨长庚认为,正是通过片长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架起了干群间的“连心桥”。这种方式在当时符合农村的实际,它既增强了社会治理能力,又能有效地把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精确地传递到百姓心中,推进了乡村治理的村民自治。

今日促进邻里和谐

近年来,作为西青经济发展的重镇之一,张家窝镇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深化平安建设、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在城市化建设初期,张家窝镇一度出现了“三多”现象,即“流窜作案多、机动车被盗多、路边店滋事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镇区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津来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镇区人员结构复杂,大量暂住人口涌入;村民防范意识差,缺少邻里关照。

要想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平安目标,张家窝人意识到还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让千家万户都来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筑牢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的钢铁长城。

为此,按照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科学适用的原则,张家窝镇将全镇划分为112个网格,实现网格完整覆盖、无缝衔接。

张家窝镇党委副书记孙长禄说,架起与百姓“连心桥”的,是活跃在网格上的四支队伍。他们分别是张家窝镇治安巡控大队、“一格一员”“一格多员”的网格员队伍、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者“三老”志愿者,还有数百名楼栋长。

新的时代背景下,“细胞工程”焕发出青春的色彩,“三老”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接地气、听民声。”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杨长庚与西闫庄村老党员们要掌握的还不止这些,会发微信,会使用App,会上网,都是切切实实的考验。

这都难不倒他们,“干中学、学中干,向年轻人学习,只有手握利器,你才能做好服务。”曾任张家窝镇张家窝村治保主任的李德良说。

“现在好多人心气太急,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及时,往往就会酿成大事。”杨长庚认为社区无小事,件件关乎民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酝酿成大事。于是,“牢骚会”及后来的“和谐议事会”对化解邻里纠纷功不可没。

未来共建共治共享

9月的一天,居民陈奶奶准备好晚饭后等孙子放学归来,随手打开“智慧社区共享系统”,通过这一系统,陈奶奶能看到社区大门口的场景。她这一看发现了情况:大门口有两个人左右徘徊。警觉性很高的她抬手按住设在家里的一键报警按钮,社区与镇综治中心同步接收到信息后,随即派联防队员前去核实其身份,原来是两个人迷路了,想找人问询。

虚惊一场的背后,是科技支撑的共享共治。

在张家窝镇监控预警指挥中心,一个十多米长的巨型屏幕实时显示辖区范围内的视频影像。工作人员只需鼠标轻点,屏幕会立即显示被点区域的社区分布、人口密度、企业情况。

孙长禄说,这是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该系统涵盖治安防范、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能实现全镇38个职能部门、12个社区的全覆盖,系统的末端是3000个固定视频监控点位、134部移动手持终端。依托系统,指挥中心能做到随访随录、即录即报、即拍即传的实时互动信息采集,还能实现网格巡查、事件上报、分流督办、事件处置、事件核查、结案归档的闭环工作流程,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已从若干年前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西青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明鹏说,29年前,创始于张家窝镇后在西青大地开花结果的“细胞工程”是助推西青社会和谐稳定的利器,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它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西青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驾护航。未来,科技元素让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插上腾飞的翅膀,前景无法想像。

记者手记

29年前,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乡(后改镇)首提社会治理的“细胞工程”。当时,他们瞄准了社会组成的细胞——家庭,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小单元,取得了良好的局面。29年后,科技让“细胞工程”充满新活力,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

“细胞工程”是群防群治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社区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细胞工程”的实施,对提高社区干部群众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及相互服务意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细胞工程”是有效融洽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是全方位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一种有效途径。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