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 - 文化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正文

提线木偶

来源:五华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  2023-08-04 09:04:53

梅州市五华县的提线木偶戏,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十分兴盛,全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1930年更有戏班远涉重洋,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艺,在东南亚多国的客家籍华侨华人中深受赞誉,影响巨大。现主要分布于县内的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10余个乡镇。

五华提线木偶戏演出的传统剧目分传本戏和杂耍戏两类,传本戏有较为规范的传统剧本,多以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杂耍戏则来自社会日常生活,以滑稽讽刺手法褒贬人情世态,传统剧目有40多种。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或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方言。

五华提线木偶头像分生旦、丑、公、婆、净六个脸谱,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约90厘米),形象生动。每个偶像安装三条硬线(固定线),一为背线,用于固定全身并能使偶人弯腰突胸,另两条为装于两耳的耳线,用于固定头部并使之能左右转动和上下仰俯;再是在手脚每个关节安装软线(表演线),并根据动作表演需要增加线点,可多至20条,以便于复杂多变的表演。提线艺人运用手指、手腕及手掌关节的操作技巧异常纯熟灵巧,既能挥洒自如地表演偶人上天、入地、下海、跑马、射箭、降龙、伏虎、斗妖等高难度动作,又能把握笔、拔剑、甩发、梳头、拭泪、斟酒、纺纱、驾车、吹笛、拉弦、摇扇、吐烟等情态细节表现得出神入化,还能操纵偶人表演各种如真似幻的杂耍,或把葫芦耍得上下翻飞,把金棒舞得左右飞旋,或控着两条大蛇尾巴从杆上滑落,又被大蛇从地面拉上杆顶,还有舞双枪、砍头术、分身法等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有着魔术般的艺术吸引力。

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独创了许多奇特的绝技绝艺,是岭南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例证。其影响已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表演剧目或在内地被拍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或由香港摄制成电影舞台艺术片,甚至法国也拍了电影纪录片,随之饮誉港澳、东南亚及欧洲。2008年,五华提线木偶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华提线木偶戏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之绝技绝艺的传承难度较大,现在正面临人才的全面缺乏和青黄不接,提线木偶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不加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濒危状况则难以避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编辑:y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