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解锁乡村振兴“流量密码”
行走在东钱湖镇建设村陶麓街区,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石板小路与绿树成荫的雅致景象。村民朱春宁指着沿街景观如数家珍,这位在村里出生、长大的50多岁老住户,如今最自豪的便是向八方来客介绍家乡的巨变。
时光倒回到8年前,建设村却是另一番模样:高耸的围墙割裂了空间,乱堆的垃圾影响了环境,杂乱的“空中蜘蛛网”电线盘踞头顶,加之五金加工厂的噪声不绝于耳。村庄“暮气沉沉”,常住人口一度锐减至约700人,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外来客不愿踏足。
“我们村环绕山体而建,一面临湖,传说范蠡和西施就曾在此隐居。坐拥独特的山水禀赋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怎能甘心看着村子就此败落?”朱春宁和其他村民的不甘心,汇聚成了求变的内生动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通过前期老墙门修缮、“三线”落地、石板路修复、污水纳管等基础工程,村庄环境已大为改观。2023年,随着陶公岛建设村未来乡村项目的启动,一场更深层次的蜕变全面展开,并于2024年11月正式开街迎客。
如今的建设村,道路开阔,空间敞亮,环境干净整洁,现代建筑与古老村落和谐交融,“推窗见绿、开门入园”从愿景变成了村民的生活实景。
最让村民欣喜的,是旅游人气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天气适宜时,村子里单日能迎来3万余名游客,一个周末的旅游收入就能达到数十万元。”朱春宁介绍道。美丽的生态环境直接转化为了“美丽经济”:村民王建华还未捕捞的鱼虾,早已被附近餐馆预订一空,收购价节节攀升;傅志娣重拾熏鱼的老手艺,虽忙碌却乐在其中;忻亚培每天制作一桶木莲冻,放在村里无偿提供的共富摊位上售卖,很快便销售一空。
据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朱球介绍,此前村民年分红不超过1500元,而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了120多万元,村民分红达到了历史新高,且未来前景更加可期。
建设村的蝶变,是东钱湖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近年来,该镇坚持以本土化、时代化为导向,以建设村为重点村,辐射带动沿湖和山区9村联动发展,致力于塑造“美丽经济集群化、产业生态链条化、服务供给网格化”的组团发展范式。同时,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钱湖特色、鄞州品质、宁波气派的文化地标。比如,对钱湖秘境、宁波书画院、南宋石刻公园、小普陀等进行提升,串点成线,形成交互型文化项目群;由世界级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韩岭美术馆;以“稻田与廊桥”为主题并承办过中东欧博览会的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正不断提升着东钱湖的文化辨识度。
除此之外,东钱湖镇还深挖“宋文化”“茶文化”等内涵,推出“游宋钱湖”“寻宋钱湖”系列产品和线路,研发以“食、诗、酒、茶”等为载体的宋韵文创产品,并全面开启“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创造性探索,让城杨村、俞塘村等昔日偏远乡村跃升为网红打卡地和共同富裕典范。
千年宋韵遇上现代乡村,擦出了别样的火花。东钱湖镇正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古老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绘就一幅山、水、人与古今交融的美丽画卷。
编辑:b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