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火箭的80后,送外卖的拳王,他们为生活拼尽全力 - 生活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正文

造火箭的80后,送外卖的拳王,他们为生活拼尽全力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2019-12-13 15:41:42

片中的6位主人公

  《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以下简称《变化》)前期一共调研了10余个城市的1000余位普通人,最终选择了6位进行跟拍。

  拍摄从2018年的最后一天开始,横跨过年,一直到故事发展结束,有个小半年。“过年这东西,一热闹乱七八糟的事儿就多了,有些东西就迸发出来了。有快乐,有失败,有期待,有痛苦,有失望……很丰富,多好玩。”

  按导演程工的话,“生活是这样的。”

  拍摄总共分成三组,分集导演张祎、王晓峰、胥峥分别拍摄6个故事。程工给制作团队的小卡片写着:“记住:请张祎、晓峰、胥峥、辛雯什么时候拍绝望了,这片子就有了!你们自己感受不到困难,就拍不出一个克服困难的电影!”

  影片后期制作,团队每天工作10个小时,光是素材就挑了5个月。片子由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副主席魏克然·钱纳 (Vikram·Channa Narayan)担任总监制,即将在20多个国家的探索频道上线。

张方勇女朋友在观众席

  张方勇,25岁,拳手 昆明

  “ 生活苦,但也要拼尽全力 ”

  张方勇是一个外卖小哥,但他还有一个不普通的身份:拳手。人称“外卖拳王”。

  在拳击台上,他的脸在与对手的搏击中,一次又一次变形。下了台,他骑上小电驴,穿梭往返于商家和客人之间,“还有1分钟,马上超时了。”

  张方勇与女友生活在昆明。女友是一名护士,在昆明某公益机构给特殊儿童做康复教育,十分温柔。

  摄制组第一次见张方勇是在昆明,一起吃了顿火锅,少说也有二三百块钱,但他说他请了。后来才知道他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当时每个月按揭还花呗,过年也没能回家,因为往返几千块的机票对他和女友来说是巨大的开销。

  “张方勇的住所跟很多北漂的人一样,非常简陋,当时看到就会想起自己刚来北京那段时间,也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导演晓峰说。他们的困惑和许多都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在大城市苦苦坚持,还是回老家?

  片中有许多不起眼的细节,细腻,也耐人寻味。就像在一日高强度的训练后,回到家,女友给张方勇拔火罐,两人平常地聊着天:

  “你想我一直打(拳)吗?”

  “不想啊,难道你不觉得一直过安稳的日子,也很好吗?”

  “北京比赛输了,我们就回家挂面了。”

  “你不会的,你哪样我还不知道吗。”

  她不忍心让张方勇放弃梦想,最后还是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他们平淡地努力着,煎熬着,和生活做抗争。

  打拳吃的是青春饭,片中出现的两场拳赛如果都输了,意味着张方勇要告别打拳。

  “他在这种状态下还拿到了青年拳王,非常了不起!”在经历半年的跟拍后,导演晓峰对张方勇最大的感受是坚韧,“不像很多年轻人,他不妥协,不随波逐流。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去改变,去走一直向上的那条路。”

舒畅,34岁,创业者 北京

  “这发打成了,我们也能是中国第一民营火箭研究”

  片子里,另一个85后小伙子舒畅,站在火箭残骸前面,沉默了许久,对团队成员说了一句:“可惜了”。

  2015年,舒畅创建了 “零壹空间”——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

  2018年5月开始,运载火箭不仅仅是国家项目,还对民营企业开放,很多公司投入研究,舒畅的团队就是其中一个。如果这一发能够打成,他们将会是中国第一个、全世界第三个打成运载火箭的民营企业。

  发射倒数的时候,导演张祎就在发射中心的控制大厅里,这也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火箭发射。

  “火箭第一级第二级分离成功之后,本来期待着全场欢唿,但没一会就看到了大家迟疑的表情,小声讨论……火箭升空成功,但没有入轨,在入轨前自毁式爆炸了。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火箭发射失败,舒畅跟张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好意思,让你们失望了,会不会影响你们的片子?”

  张祎说:“舒畅常常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元帅,而不是一个创业公司老板,公司几百位员工每一个人的名字,他全部能记得,因为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观众看了这个故事第一反应会觉得惋惜吧,还有很多人是被这些年轻人敢突破、敢尝试的勇气感染了,虽然失败了,但多少成功项目的背后,不是无数次失败堆砌起来的呢。”

李佛,37岁,壁画研究者 克孜尔

  “这事我一辈子都无法完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李佛是个在生活在新疆的安徽人,在克孜尔工作已经9年了。厦门大学的一次实习让他喜欢上了龟兹壁画,毕业之后他就想方设法到新疆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他不光临摹壁画,还要自己做创作。

  妻子在结婚半年之后也来到克孜尔,留儿子在老家安徽芜湖,每天和儿子视频通话,每年最多能回家2次。

  过年回家李佛和妻子没有提前告诉儿子,为了给他一个惊喜。打开家门的一瞬间儿子没认出爸妈,生疏地往后退缩着。妈妈的眼神里满是失落和愧疚。

  “其实这小孩特别聪明,心里也特别明白,他每天在倒数着父母的离开。”导演张祎清楚记得夫妻俩和儿子分别时候,儿子还礼貌地说着再见。直到饭桌上姥姥说:“想哭就哭出来吧,别憋着。”他才忍不住哭了出来。

  年后摄制组又去克孜尔拍摄了一次,那地方让人觉得时间很慢。

  龟兹壁画虽然不算濒危,但研究的人比敦煌壁画要少得多得多。

  在李佛看来,真正的传承不是说我把这块壁画变成永恒,而是学到了龟兹艺术的技法,然后把这种绘画风格传承下去。而这件事,他可能此生都无法完成,他只是一个铺路石。

  在张祎看来,“李佛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一批人,为了一个颇具理想主义的目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研究一件事,这种状态在当代年轻人中并不普遍,大家更追求效率、追求回报。”

魏祺,25岁,教师 北京

  “高考一样有惊奇、有欢乐,享受这段旅程”

  魏祺是一个特别有“点”的90后历史老师,本身年龄就不大,长得还小,他在学校里熘达,觉得可能就是毕业班一学生。

  去年他带了一届“差班”,班里仅剩十几个学生还在准备高考,但他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给那些能上本科的学生加把劲。

导演张祎拍摄花絮

  丝绸之路那节课结束,他提议寒假的时候带班里的几个学生走一次“丝绸之路”,他们真的“组团”去到了敦煌、青海等地,一起吃喝玩乐,逛博物馆,经历雪天,越过沙丘……

  魏祺坐在沙丘上跟学生们说:“高考就像我们这趟行军一样,有惊奇有欢乐,一路上有人陪同,也有时候我们需要孤独面对,是好还是坏,我们要享受这个过程。以后再难有机会像高考这样了。”

韩杨,31岁,妇产科医生 广州

  “是医生也是母亲,取舍是最难的”

  韩杨是广州中山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大夫,也是他们科室的住院总。在工作之前,她是中山大学拿一等奖学金的学霸,对工作、生活总是充满热情。

  “拍摄《变化》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先把我们的拍摄对象 ‘耗死’,再把我们 ‘耗死’ 的过程,但韩杨是个例外,韩杨是先把我们“耗死”了,她一点没事儿。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强悍的人。”在我们的采访中,导演胥峥感叹。

  韩杨每次值班要值满30个小时不能睡觉,从早8点到第二天下午5点才能下班,任何紧急情况都要随叫随到。每个星期只能休1天。一天下来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喝一次水能干两整瓶。

  于此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有一对2岁的龙凤胎儿女。

  影片中,一次休息日的晚上,给两个孩子洗完澡、哄睡后,韩杨与丈夫有一场“床戏”。

  “跟你商量一下,过段时间让他们回北方老家呆一段时间。把他俩生下来之后,咋俩就没怎么好好带过他们。”丈夫说。

  韩杨哭得泣不成声。

  “能不走吗?为什么一定要走呢,都没离开过我。”

  “对孩子愧疚,那你能不能请假,多陪陪他们啊?”“不能。”

  韩杨处于特别纠结的状态,一方面割舍不了事业,一方面放不下孩子们。

  导演胥峥说,“她对孩子难以割舍的情感我特别能理解。我也是生了孩子之后很早就出来工作了,一拍片就是一个月。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每隔10天就会发生变化,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对你的态度转变,当妈的就会脑补很多东西,非常难受的。

  我当导演这么多年,自己调侃已经是铁石心肠了,但拍韩杨的时候我也是离家快1个月,韩杨在床上哭的时候,其实我在摄影机背后也哭得不行了。”

张震男,31岁,警察 齐齐哈尔

  “生活需要苦中作乐”

  张震男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正阳派出所的一个片警。

  工作大部分都是处理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比如遇到女厕所偷拍的、在小酒馆里欲拿刀砍人的、开锁同行相争闹矛盾的……出警后就两方劝和,再拉回警局进行思想教育,苦口婆心、事无巨细。

  他的情商很高,但他的工作一眼望不到头,每天出警、经常大夜班、过年不能回家......

  张震男和每个奋斗着的年轻人一样,难免对工作产生负面情绪,偶尔还很丧。

奶奶和张震男

  大年初三终于回到了家,也被家里催找对象、催婚。

  和奶奶在床上慢节奏地叠纸盒,两个人特别安静,叠着叠着就睡着了,奶奶嘀咕着“这孩子,睡着了。”

  是啊,谁不是在外面风风火火,回到家还是像个孩子。

胥峥导演团队和张震男(右二)

  跟拍张震男一段时间后,导演胥峥不禁感叹:“生活就是苦中作乐。有些东西必须要坚持,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不能弃赛。”

程工

  来自6个行业老前辈的回应

  片子的结尾,请出了6位各行业的老前辈,谈论着他们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经历,及他们对行业的观察和热爱。

  导演程工说,“我觉得他们都是共和国的支柱,我必须要拍到他们。我必须要听到他们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听到他们嘴里的失败是什么样子,我必须让他们说累或不累,和他们活到这个年纪的失望。你看他们给的回答,多好。”

  王守忻,中国第一代拳王,86岁。

  “我为中国拳击事业,我觉得我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觉得我有用不完的劲儿,直到现在为止,我80多岁了。”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专家,90岁。

  “我们老祖宗几千年以前,就有一个航天梦,但是为了实现这个航天的梦想,真是一代人一代人,做了大量努力。”

  常沙娜,敦煌壁画研究专家,89岁。

  “你看我都八十多了,我记忆力很差,但是该想的该做的,我还下功夫。从前对于匠人是贬义词,现在是提倡匠人精神。我干一天是一天,我活一天,我高高兴兴做啥就做啥,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嘛,能做就做吧。”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专家,97岁。

  “医生,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不累,这是最高兴的事情了。”

  崔道植,刑侦技术专家,85岁。

  “我当警察70多年了。没有怕过死啊,因为我们公安战线,当公安战士,你应该心里就准备着可能有这一天,不然你就别当。”

  马克垚,历史学家,87岁。

  “中国古来就说,传道,授业,解惑,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什么没变?这永恒的信念没变。变化是一直在有的,不会停止,永远探索就是不变。你认为你已经探索够了,那你就完了,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也不能再前进了。”

程工在工作室

  2004年,一向任性的程工在拍了10年广告后,转型拍了第一部纪录片,讲述临终关怀,15年后的2019年,上线了。2012年,陈晓卿找到程工拍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豆瓣评分9.4分,此后几季分数再没能超越。2017年指导大型西藏主题纪录片《极地》,豆瓣9.4分,被网友称为“国产纪录片最好的样子”。

  去年的纪录片大电影《生活万岁》,拍了15个底层人物的故事,一度引发热议。在程工眼里,这些小人物的日子虽苦,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光。

  一条在程工位于北京的工作室,见到了他。他说自己的生活除了拍片就是剪片,除了剪片就是拍片,日常十分规律:六点起床,七点就到机房开始剪片子,中午两小时用来午饭和午休,下午和晚上继续工作,直到晚上11点,睡觉。

  “日复一日,不枯燥,很享受,多好。”

《变化》拍摄花絮

  以下为一条对程工的采访精选。

  Q: 一条 A: 程工

  Q: 为什么选择这6个人?这6个人代表怎样的一群人?

  A:

  我们前期调研了100多个人物故事,最后选择最合适的6个。他们都是“有事儿”的人。放火箭是事儿,高考是事儿,做手术也是事儿,当时这事儿都挺大的。

  这些都是咱们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是中国职场人的代表和缩影,也都是咱们渴望的样子:你会希望也能碰见这样的一个警察;你也希望在上学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师是这样的;希望进手术室的时候,能遇到这样的医生陪伴你;希望在创业时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能有那样的团队并肩奋战。

影片海报

  Q: 影片为什么叫《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

  A:

  这是一个主旋律的片子。大家一提主旋律就都“哎就那样吧”。为什么一个献礼的片子非得要拍成“那样的”?我们完全可以拍成一个有人味儿的片子,有意思的人可以成功,也可以沮丧,就是真实的人嘛。

  “变化中的中国”,整个制作过程和审批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300天。片尾曲是新裤子乐队的《生活因你而火热》,是两个月前加到电影里的。

  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没有想到多大的变化,而是“这70年来什么没变?”这些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是没有变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是没有变的,这比变了什么、怎么变还重要。其实我在拍的是不变的东西。

程工和任长箴

  Q: 您去年和任长箴导演合作的院线高分纪录片《生活万岁》,也是讲普通人的故事,这次《变化》有什么不一样?

  A:

  去年的时候,我认为《生活万岁》算是及格了,把不同人的故事放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还没人用这种方式做一个院线纪录片,我们第一个去做了,也觉得挺自豪的。

  但当看了百十来遍,你就开始讨厌它了,我们自己也会说“有一点卖惨”,还不够真诚。导演的意识是一点点提高的,在不断拍片过程中,悟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然后慢慢摒弃一些东西。

  所以后来就觉得我们可以不可以更好一点,每个故事讲得再透一点,形式感不要那么强?就有了现在的这种影片结构。

《变化》拍摄花絮

  Q: 很多纪录片的拍摄周期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变化》总过程不足一年,您怎么看待纪录片的拍摄周期与拍摄方法?

  A:

  之前《生活万岁》里的15个人物,每个就拍两三天就结束了;《变化》里的6个人,每个都跟拍了小半年。出去拍摄,团队一组通常就五六个人,节省成本。

  我觉得不能单纯地用跟拍时间衡量一个片子的好坏。拍十分钟,拿到核心的东西就非常好;你拍五年拿不到核心的东西,它也很扯淡。

  我们拍摄没有脚本,什么都没有。其实全是突发情况。谁也不知道火箭会掉下来,产妇羊水栓塞也是万年一遇,不是每一个历史老师高考之前都会带小朋友去走那么一趟“丝绸之路”,我们也赶上了。所以我们运气特别好,所有给到的东西都大于我们的想象,然后我们把它抓住了。

《变化》拍摄花絮

  纪录片就是在未知、不断变化中完成的。你不知道你今天能碰到一只熊还是狼,你不知道会碰见一毒蛇还是碰见一堆咬人的蚂蚁,但是你碰上的时候,你得有能力去面对吧?真正出动的时候,你不仅能捕鱼,你还能打熊、打鸟,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多年练就的就是这身本事。

  川菜粤菜都不一样,每个人拍片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我们要是一直按照这个方法再去做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一个纪录片,也很好,但我们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效果也满意。

程工拍摄花絮

  Q: 为什么决心拍纪录片?对纪录片的期待?

  A:

  我原来是拍广告的,拍了10年,后来我不喜欢拍广告了,因为太假了,广告是一个特别时尚、特别前卫的一个东西,30秒、1分钟就要抓眼球,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拿到观众的反应,客户要求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自由,无拘无束,电影我也不想拍,我不想伺候那么多人。

  拍纪录片很多东西是不可控,每天都在变化,靠的是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应变能力、好的三观、负责任的态度,你就可以拍纪录片。

  我没有圈儿,对这个行业也不了解,不拿奖,不参加评选,也不是特别会说。我就是干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来了后给它尽量做好,每天都是这么过来的。

  就好比把脏水里的沫撇干净,把唾液撇干净,最后就剩一勺清水。那是我们拍片子的追求。

编辑: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