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蓉城镇:“3+3+3”模式提升脱贫成效 - 国内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正文

青阳蓉城镇:“3+3+3”模式提升脱贫成效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9-01-08 09:31:50

  近年来,青阳县蓉城镇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创新推出“3+3+3”模式,重点发展三大产业、推行三种模式、凝聚三方合力,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发展“三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发展特色产业促脱贫。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壮大集体,带动贫困户增收促脱贫。先后成立新诚、丰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共流转贫困户87户193亩,带动贫困户年增收450元/亩。建成建兴嘉禾农业千亩荷塘基地、新中渔众特色花卉基地、五溪焦村中药材基地等,共带动25名贫困户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万元。

  发展旅游产业助脱贫。该镇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推行“全域旅游+农家乐+贫困户”发展模式助脱贫。杨冲村成立农家乐协会,发展农家乐15户;成立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打造千亩油菜花海景观促旅游,带动12户贫困户务工、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销售等。百花村充分挖掘境内宋代石寨石桥、明代兵寨和清代王懿修古墓等历史遗迹,依托风景秀丽莲峰云海4A景区,全面打造以“莲峰云海”为主题的魅力乡村旅游,为8位贫困群众带来年均20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实施光伏产业带脱贫。充分发挥光伏扶贫见效快、收益稳定的优势,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该镇利用杨冲村、新中村、建兴村和清泉岭村集中建设并于2017年6月26日并网发电的光伏项目,每年为123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带来2388元稳定收入。同时加强村级光伏电站管护工作,撬动贫困劳动者务工就业,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强化“三大模式”,撬动增收脱贫

  电商扶贫模式。落实电商精准扶贫政策,支持电商扶贫企业发展,依托安徽渔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带动45户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打开农产品网上销售通道,解决贫困户农产品“卖难”问题。

  就业脱贫模式。利用好各类扶贫政策,发挥本镇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性岗位,因需设岗开发辅助性岗位和临时性岗位,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全镇共设有160个公益性岗位,解决115名劳动能力弱的贫困人员就业难问题;新中村扶贫车间吸纳2018年20名贫困劳动者务工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真正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小额信贷模式。与县内有关涉农金融机构多方对接,积极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措施,用于“种、养、加”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深入推行“一自三合”扶贫贷款模式,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确保“扶贫贷”能贷得上、用得好、还得了。2018年该镇共为76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76户380万元。

  凝聚“三方合力”,提升帮扶成效

  健康教育同发力,提升幸福指数。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做好35—64岁农村贫困妇女的两癌筛查工作,落实贫困家庭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工程,强化资金保障,确保健康扶贫政策落地见效。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18年该镇发放春学期教育扶贫专项资金309人23.2万元,秋学期教育扶贫专项资金320人24.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同发力,改善人居环境。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等问题,改善贫困群众人居环境。2018年,该镇实现贫困户安全饮水全覆盖;投入1494万余元,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5条22.235公里,实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极大地改善贫困群众出行条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逐步实施危房改造,42户贫困户和121户“边缘户”的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圆了困难群众“安居梦”。

  社会各界同发力,凝聚人文关怀。进一步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3家非公企业参与到该镇3个村(2个贫困村和1个贫困发生率高的非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村企携手共致富。扎实开展社会扶贫网上线工作,全镇注册爱心人士4000余人,鼓励并帮助贫困户发布实际需求发布70余例(含物品需求),成功对接64例,募集帮扶资金172934元,为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开展“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2018年10月17日当天全镇共募集资金92685元,并及时发放到需要帮助贫困群众手中,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关怀和温暖,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