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池州模式” - 社会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正文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池州模式”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  2019-09-23 09:27:35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在涵养城市的同时,也装点着城市。作为享有长三角地区“后花园”美誉的池州,主城区内水系发达。9月17日,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1至8月全省16个地级市地表水质量排名。排名数据显示,池州市城市水质指数为3.2902,位居全省第二。

  近年来,池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实施水系贯通、海绵城市、堤防加固等工程建设,实现城市防洪达标率、城市排涝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废污水排放达标率等4个百分百目标,全面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山水交融的美丽池州。

  “清溪名片”靓古城

  清溪河是池城的母亲河,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诗仙李白漫游秋浦时,曾写下“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称赞清溪河水清的千古绝唱。

  作为一条通江河流,历史上清溪河河水十分清澈。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河道多次被填堵,污染日趋严重,水体发黑,臭气熏天,市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求治理清溪河的呼声日趋高涨。

  2003年12月,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实施。2004年,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3年3个亿整治下游清溪河的工作计划。经过日夜奋战,清溪河驳岸、截污、引水工程如期完工后,景观工程、亮化工程随即展开。

  建成后的清溪河景观带,作为城区生态联系轴,贯穿城市中心南北,宛如一条镶嵌在城内的天然项链,熠熠生辉。2009年,池州市又拉开了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在实施清溪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开始主城区三条水系贯通工作,平天湖、月亮湖、清溪河三条水系全部贯通,八座桥梁建成通车,形成了环绕平天湖、南湖、清溪河的水上观光航线,将池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池州“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独特魅力更加凸显。

  PPP模式激发城市建设新活力

  2014年底,池州市采用PPP模式,由市政府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池州市排水有限公司,负责承接池州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购买服务业务。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期26年。在这26年当中,根据政府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结果,向其按季度支付购买服务费。该项目的落地是池州市城市建设中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

  过去,池州市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大都秉持着“政府主导”原则,即政府部门负责建、管、养等系统工作,运营水平不高。“PPP模式的实施完全改变了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政府日后承担更多的则是监管责任。”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7年,经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与E20环境平台三轮联合筛选、多次研讨,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在财政部前三批示范项目102个水务行业类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全国PPP示范项目10个案例,这是继2016年我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PPP项目入选《PPP示范项目案例选编(第一辑)》以来,第二个PPP项目成功入选。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表里如一”

  “‘脏乱差’曾一度是翠微苑小区的环境标签,现在经过海绵城市改造,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都搞得特别好,生活在这个城市感到特别舒心。”市民姜克忠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舒心”,池州从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将中心城区18.5平方公里的范围划为示范区,启动实施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建筑小区、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及PPP等6大类117个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总投资52.38亿元。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覆盖率在国内试点城市中做得最好,因为它使得全市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受益,希望池州市不断探索海绵城市管理新模式,继续为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应用贡献池州经验。”今年4月,来池开展绩效评价现场复核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任南琪说。

编辑:王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