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青年为何“湘”聚于此?
青年是城市跳动的脉搏,“青春浓度”标注着城市的活力指数与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湖南湘江新区是全省“含青量”最高的区域,拥有青年人才超100万人,驻区高校大学生毕业留湘率达65.5%,已然成为湖南吸引青年、集聚青年的核心高地。
当薪资不再是青年择业创业的唯一标尺,城市如何筑牢吸引力,实现“城市赋能青年,青年点亮城市”的双向奔赴?来看记者的调查。

创业“托举” 为梦想搭台铺路
10月25日,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上,长沙深度垂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度垂域”)完成了在长沙的“首秀”。
作为深度垂域创始成员,2024届博士、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网安学院)助理研究员贺超翔,在现场展示着团队成果:“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智能科室’系统,界面和功能全面升级。医生能直接看到AI推理过程,就像拥有了一位‘透明’的AI助手。”该产品不仅优化了诊疗流程,还能延伸至患者进出院后的家庭场景,缩小家庭与医院、患者与医生的距离,实现全病程AI智能管理。
令人惊叹的是,这家从上海引进、正式落户湘江新区,到完成“首秀”的企业,满打满算仅用了一个月。这份“新区速度”,正是新区“筑巢引凤”的生动注脚。
从广东到湖南求学,湖南大学在读博士李镓睿的创业路同样扎根于此。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混凝土降碳剂,可使水泥用量减少30%-50%、碳排放降低30%。凭借这一创新成果,团队三年内斩获1000万元融资,其中不少来自湘江新区的扶持。
“我2018年开始创业,能明显感受到政策一步步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李镓睿细数着变化,“早年‘红枫计划’最高支持20万元,现在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单笔可投100万元,还有配套金融政策兜底。”在他看来,湘江新区为大学生创业筑起了“安全网”———不仅有税费减免、补贴支持,更有强大的金融后盾化解风险,让青年创业者敢闯敢干。
作为全省创新创业高地,新区通过构建青年创业“热带雨林”,以梯度化支持护航成长。种子期“扶上马”: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叠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提供20万-200万元梯度资金支持;成长期“送一程”:推出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贷款,联合27家金融机构为2308家科技企业提供90.1亿元贷款托底;成熟期“扶一把”:设立20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覆盖企业成长全链条,以政府领投带动社会资本跟投。
2025年,新区还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助力“柳枝行动”“红枫计划”;未来五年,两大计划每年各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形成“政策叠加、多窗受理”的支持体系,让青年创业者在新区能享尽政策红利,放手追梦。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或青年创业者如果把公司注册在湘江新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柳枝行动”和“红枫计划”等金融支持政策。正是这份“政策不设限、支持最大化”的诚意,让更多青年产业项目主动选择新区、扎根新区。

就业磁场 让人才与发展同频
初冬的阳光里,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人员王金林博士漫步园区,仍记得初到新区时的憧憬。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选择扎根这里,她看中的不仅是城市温度,更是新区产业发展的“上升曲线”:“政府产业链布局有长远眼光,三诺生物等企业扎根成长,这种‘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让我看到清晰的职业未来。”
王金林的选择,源于新区产业实力的硬核支撑。近年来,新区加速构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上市企业总量等6项高质量发展指标稳居全国新区前两位。产业扩容催生人才需求,研发型、复合型、新兴产业人才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为促成“企业求才”与“青年求职”双向奔赴,新区打造“乐业湘江”就业服务品牌,将每月10日定为固定招聘日,在尖山湖人才市场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落户八年,真切感受到新区对招才引智的重视。”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说,公司正在建设万人规模软件产业园,未来将依托新区人才服务体系吸纳更多中高端人才。
产业聚才,服务留才。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净增企业主体11151家,同比增长10.44%,企业总数与增量均稳居全省首位。市场主体的增长为青年人才就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城镇新增就业24849人,实现“人随产业走,才与城共进”。

安居安心 让城市有温度可依
“刚到新区找工作就住进人才驿站,省下房租,更感受到城市的诚意。”山西毕业生刘朝阳的经历,是新区“安居服务”的缩影。他入住的长沙青年人才驿站(新区麓谷站),位于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片区,18间房、36个床位毗邻科研机构,楼下就是人才服务中心,求职、咨询政策一站式搞定。
“求职旺季入住率达85%,60%以上入住青年有留长意愿。”驿站工作人员介绍,从短期求职住宿到长期安居保障,新区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求职青年可住驿站或申领租房补贴。
北大博士程杪对此深有体会。2024年7月,他以驿站为“第一站”开启新区生活,顺利入职后申领到2年3万元租房补贴。“安居才能乐业,我想把研究成果真正落地这里。”如今,他已成为新区科研与产业融合的参与者。
截至目前,新区共有3家青年人才驿站,并持续完善租购并举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购房补贴、专家公寓,累计发放青年人才租房生活补贴数千万元,用“住有所居”的安心,换来“业有所成”的定心。
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不在单点优势,而在“创业有支持、就业有平台、安居有保障”的生态闭环。
记者调查发现,当新区把青年放在发展C位,用全链条服务解决“创业难、就业愁、安居忧”,便形成“青年集聚—产业发展—城市升级”的良性循环。
编辑:bj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