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河镇:激活“红色引擎”领跑乡村振兴
潮河镇以组织振兴促产业振兴,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果蔬、茶叶、蜜薯年产值实现3个亿,“三架马车”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位于潮河镇的张家庄村,原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空壳村,为改变落后局面,增加集体收入,该镇党委政府通过“第一书记”争取上级资金及帮扶单位扶持资金,在张家庄村建设了3座冬暖式蔬菜大棚对外出租,这样一来,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庄也有了甩掉经济空壳村帽子的底气。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潮河镇一直思考的问题。 2020年,潮河镇敏锐捕捉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新兴的集体经济振兴形式,号召全镇发展合作社,让党支部带领群众闯市场、谋项目,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镇党委为我们村协调强村贷120万,扶持项目资金100万,成立了五莲县春华秋实果蔬专业合作社。”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亮说,为了发展壮大产业,村庄流转土地70亩,建设了高标准蔬菜大棚8个,用于合作社运营。 合作社以“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地、合作社管理”模式运作,村集体借助上级资金建设蔬菜大棚,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全权管理。 “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把村民牢牢凝聚在一起,合作社由专人经营管理,年底按股分红,还不耽误大家打工赚钱。”谈起加入合作社的各种好处,陈亮这样说道。目前合作社共吸收了全村18户蔬菜种植大户,并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旅游采摘,实现了强村富民双赢。 截至目前,潮河镇重点打造了张家庄、王家窑和丹土3个重点村庄,共有设施蔬菜大棚600余座,总产量达1200余万斤,且蔬菜品质优良,销往青岛、上海、浙江等地,供不应求。 得益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不少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村、强村。而这,只是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围绕兴产业、带民富的要求,该镇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聚力发展近海山地茶和设施蔬菜等富民产业,通过把“组织链”嵌入“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行走在潮河镇莲山谷雨茶香生态园,一垄垄半人高的茶树间,鲁魁茶园负责人侯传龙正和另外几名茶农忙碌着,谈笑声打破了茶山的沉静。 这些年,随着潮河镇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镇共有茶园面积1.5万亩,从事茶叶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3000余户。重点打造了刘家坪、魏家、东石河、青松岭、西蔡家5个重点茶叶片区,干茶年产量120余万斤,“近海山地茶”的品牌越来越响亮。 听侯传龙介绍,几年间,他所在的魏家片区茶农就从最初的二三十户,发展到现在的近百户,一大批村民通过种茶、制茶而增收致富。 侯传龙所在的莲山谷雨茶香生态园,也是今年潮河镇依托现有茶、薯产业资源,打造的占地总面积7800余亩的莲山谷雨茶香生态园。 该生态园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前魏家村、后魏家村、龙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鲁魁茶园,联合成立龙宇溪润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成员出资总额共81.1万元,其中三个村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各占股30%,鲁魁茶园占股10%,实现党支部抱团发展谋振兴。 “联合社统筹资源,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破除了单个合作社分散经营的弊端,达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效益。”龙宇溪润联合社的社长魏玉波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今年3个村实现收益分红3万元,茶园收益分红1万元。” 党支部“抱团”,合作社“联合”,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据统计,目前生态园已种植发展各类茶叶5000余亩,蜜薯2800余亩,实现年产值2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0余万元,村民年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 连片振兴、共同富裕。该镇还按照“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近”,着力打造了茶薯农旅、美美与共、劳务合作、春华秋实和云上花海5个党建示范片区,成立了5个片区功能党委,高标准建成林泉、刘官、大庄、小庄和前魏家5个片区中心村,将片区中心村打造成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党群服务中心、经济发展中心、社会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员夜校,闯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子。 目前,全镇46个村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成立联合社3家,合作社联盟3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
编辑:y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