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 法治 - 法治天天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正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2019-10-14 15:13:16

  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在黄浦区集聚。图为位于淮海路商圈的企业天地。 视觉中国

  123

  探索建立区域社会信用体系,让“信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工具;用好“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放”与“服”的同时“扎紧篱笆”;在法治框架内优化企业办事流程,让企业和老百姓办事“少跑腿、不跑腿”;用制度创新规范夜市发展,为夜间经济的繁荣保驾护航……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黄浦区积极探索,以法治创新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楼宇经济信用管理实现精准监管

  ■本报记者 李成东

  “在全市范围内,我们率先将信用服务嵌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为创新探索信用应用对接,探索建立区域社会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黄浦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发达,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拓展了黄浦人才选拔的渠道。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现代社会,信用更是弥足珍贵,已成为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也是助力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硬支撑。除了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探索信用应用对接,黄浦区还创新楼宇经济信用管理机制。

  楼宇经济是黄浦区的特色,其比重占区域经济六成以上,全区共有67栋税收亿元楼。为完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黄浦区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打造楼宇信用评价系统。

  依托市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经济运行平台以及第三方征信公司数据,楼宇信用评价系统对154个主要商务楼宇,进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楼宇信用评价。其数据来源广泛,囊括了9332家企业的工商、财政、税务、人保等部门的基本登记类信息、资质类、处罚类等信用信息。系统不仅考虑到楼宇企业数据数量,还兼顾企业行业分布,能够实现楼宇信用分类监管、信用风险预警、信用信息共享互通等功能,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对楼宇企业的高效监管和精准监管。

  楼宇信用评价系统的分类分级监管标准也十分明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建模,系统从企业的红名单、企业的黑名单、企业的行政处罚,企业涉及商业诉讼次数和区市场监管局检查信息等指标,对区域内154栋重点商务楼宇按照信用风险等级划分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较差五个等级,并根据每个类别的信用状况配以相应信用评价。

  楼宇信用评价系统平台自今年7月上线以来,曾向区统计局等政府部门提供楼宇信用查询和信用指标分析,帮助部门识别重点监管对象,识别潜在信用风险,提升了监管效率。

  目前,黄浦区正紧抓信用联合奖惩主线,创新深化本区信用联合奖惩“四个机制”建设、发布诚信红黑名单,推动联合奖惩“三张清单”实施,组织开展房产中介、酒店业、劳动用工等行业信用承诺和诚信缺失重点领域失信专项治理,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加强失信惩戒,增强公众守信意识。

  今年初,黄浦区还发布了《2018年黄浦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这是本市范围内首次探索建立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发布机制,旨在通过系统介绍黄浦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状,为政府部门创新监管模式提供决策参考,强化社会信用工作信息公开力度。

  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发挥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和系统推动作用,聚焦提升信用服务能级,打造“诚信黄浦”升级版。特别是在深化信用应用方面,推进信用管理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管理、精细化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构建一系列具有黄浦特点的“信用+”创新应用模式。

  专家点评

  罗培新(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

  时下,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信用监管”,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支撑、以法律规则为保障的信用监管体系。楼宇经济信用管理顺应了这一趋势,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大数据,有利于政府提升监管能级,实现精准监管。

  让企业办事“不跑腿、少跑腿”

  ■本报记者 唐烨 李成东

  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餐饮服务的中外合资企业,拟在淮海中路开设一家招牌名为“Manner Coffee”的咖啡店,在取得营业执照后,还需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开展食品经营活动。在办理这些证照中,“审图”是个让企业头疼的步骤。

  过去,企业需携带设施布局图等食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到窗口现场提交,在受理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补正意见后,企业进行修改再次提交,一张最终确定的平面布局图纸,往往要来来回回反复多次,而且在装修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需拍下图片再次到窗口现场补正提交。不少企业觉得,申请周期较长,咨询受理沟通不畅,颇有意见。

  今年5月,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尝试使用了黄浦区推出的“图纸审核小助手”公众号服务平台,在线提交了图纸。受理人员在网上提供咨询服务与前期指导服务,并在线对照图纸,对现场流程布局及设施设备定位提出相应修改建议。“不用反复跑办事大厅,太方便了!”上海茵赫负责人惊喜地说。在装修过程中,企业还通过该公众号与线上受理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决食品许可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食品经营许可审批通过速度。

  综合营商环境是城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城区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是推进“一网通办”,在这一过程中,黄浦区积极进行法治创新,在法治框架内优化企业办事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如,黄浦区率先探索了“一网通办”中的特色化“主题式”服务,以企业开办申请的全程办事需求为中轴,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通过“政务服务淘宝式”帮办软件,实现了企业“开门七件事”(场地资源、营业执照、CA认证、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发票、政策信息)的“一指”导办。

  又如,不久前,黄浦区首台“智能店小二2.0”自助政务终端进驻瑞安广场。这是一台集高清触屏、彩色打印机、二维码扫描等设备为一体的终端设备,企业不走出楼宇就能实现多个业务办理。今年上半年,“智能店小二2.0”自助政务终端已在黄浦区10个街道的10幢重点楼宇进行了布建,服务楼内5138户企业并辐射周边楼宇50余幢。

  区领导说,未来黄浦区将以法治化为抓手和标准,用好大数据手段,在“一网通办”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上下功夫,不断研判潜在的企业需求,从“想企业所想”到“想企业所未想”,真正体现“店小二”服务的“无处不在”。

  专家点评

  陈保中(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资本”对法治政府的感受是最直观,往往也是最精准的。政府甘当“店小二”,经营者感受到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而黄浦区则因此强化了城区的综合竞争力。

  为“夜经济”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唐烨 李成东

  今年8月,新天地活力街区亮相湖滨路,广受好评。在这条周末开放的步行街上,黄浦区延长营业时间,引入有创意的、受各类人群喜爱的娱乐活动项目,探索24小时活力街区建设;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一个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商场”,注重消费者体验……为打造规范有序的活力街区,黄浦探索了“备案+监管”等工作新模式,以法治为夜间经济的繁荣保驾护航。

  今年4月,黄浦区率先在全市推出首位“夜间区长”、首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拉开了黄浦区以法治化为依托,发展夜间经济工作的序幕。新上任的黄浦区“夜间区长”先是通过开展走访调研、企业座谈等形式了解本区夜间经济现状和相关企业对发展夜间经济的诉求,随后集中听取相关部门街道、商业企业及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对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并进一步明确黄浦区推动夜间经济的发展思路。

  有了顶层设计后,区商务委多次召开多方协调会,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议推进方式,并确定在新天地湖滨路打造分时段步行街,形成新天地活力街区。

  但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不少制度难题。比如,管理方新天地规划在活力街区的“外摆位”引入多家商户,可如果商户们要一家家申请营业执照、食品营业许可证等证照,耗时长且操作性不强。

  为解决这一难题,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商务委等部门实地走访、听取企业设想、勘察营业街区。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新天地内的特色商户开展“外摆位”试点的“备案模式”:即由夜间市集的举办者——新天地,在活动举办前向区市场监管局提交备案申请、场地租赁合同、市集经营商户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商户资质证明以及参展品种说明等相关材料,经区市场监管局审批通过核发临时性备案证明。同时,区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强化对夜间市集从事食品经营等临时性商业活动的重点监督检查,对夜间市集经营的食品进行重点抽检,对消费者申诉举报及时进行现场处置。

  区市场监管局还将“备案+监管”的做法复制到黄浦其他区域,激发了黄浦夜间经济的活力。如,在豫园、大同坊、老码头等区商务部门认定的特色街区、凯德晶翠、中海广场等新商圈进行了实地调研,将快闪店、夜间市集等形式的食品经营一并纳入备案范围,为各种形式的食品经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备案事权下放至各地区市场监管所,方便企业就近办理,提高办理速率。接下来,区市场监管局还将继续细化完善食品经营备案机制,通过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推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的服务措施,在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上,减少企业准入的时间成本,推动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专家点评

  王天品(上海市行政法治研究所副所长):

  “备案+监管”模式,体现出监管部门面对新业态摆脱了惯性思维,刹住了“重审批、轻监管”的“车”,在严守安全监管底线的基础上,能够站在市场主体的角度,为其减负担、增便利、提效率。

  “放”与“服”的同时“扎紧篱笆”

  ■本报记者 李成东

  注册在黄浦区的星巴克总部上海公司遇上过这样的“麻烦事”:因总部公司经营权变动引发股权变更,其想将原名“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此外,该公司及数百家下属分公司也遇到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变更的“难关”。

  为何说是“麻烦事”?因为星巴克总部公司注册登记信息变更,涉及股东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企业名称变更、增加经营范围等多项变更程序,每项所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变更程序、办理时限各不相同。之后,企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亦需进行相应变更。

  按照常规“先照后证”的办理流程,总部公司更名办理可能需要两个月时间,会对其对外投资、开设新门店等经营活动造成不便,甚至影响正常经营。

  “这事没有先例可循,既涉及多个审批准入事项,又要事中事后监管跟上。不但困扰企业,也给我们出了‘难题’。”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就得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

  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企业难点痛点,先是梳理问题症结所在,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法治思维确定了“流程再造、证照通办”的解决问题总体方案。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此次变更项目不涉及许可专业审批的情况,变“先照后证”为“证照通办”,将证照变更(营业执照与食品许可证)一窗受理,变更事项同步办理,优化流程,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间。

  这事情可不简单。首先得根据星巴克总部公司下属600余家分支机构证照变更需求,创造性地开辟绿色通道,组织业务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专门服务团队,落实专人集中办理。并根据企业办理进度申请,在提交变更材料后,第一时间核对、收件和审批。区市场监管局还针对名称登记改革流程变化,提前为星巴克总部公司600余家分支机构名称变更完成预先核准。最后,在绿色通道集中办理模式支持下,648家星巴克分支机构变更营业执照时间也从原先预计的半年,压缩到三个月内完成,提速增效近60%。

  在事前准入环节优化食品经营许可条件、简化许可流程、缩短许可时限,在事后进行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正是深化食品许可“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放”与“服”的同时,黄浦区也“扎紧篱笆”,通过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对企业加强监管,构建区市场监管综合数据库。数据库对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的各类许可、监管和处罚数据进行梳理,通过对企业名称、统一信用码比对,把工商登记基本库、食品生产、食品经营、药品零售、特种设备等条线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附加上所有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和市场主体对应的许可、监管、处罚信息,为大数据分析研判和应用拓展打下基础。

  黄浦区还整合了各条线业务信息数据资源,把“食品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消费者在线调解平台”“特种设备移动监管系统”“移动执法远程调度平台”“黄浦区大数据风险监测应用服务系统”等信息化平台统一汇集至网格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进行业务应用,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提供支撑。

  此外,面对“无人商店”“共享餐厅”等没有先例的新型商业模式时,区市场监管局也发挥事中事后监管平台作用,不简单地否定,反而主动靠前,利用“互联网+监管”等手段,优化准入服务,实施分类监管解决难题。

  专家点评

  罗培新(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

  运用法治思维,针对企业难点痛点,区分了审批事项与备案事项,确定了“流程再造、证照通办”的解决方案,思路精巧,符合时下营商环境优化减环节、压时间、降费用的方向,值得鼓励。

编辑: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