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看安徽】收入增长200多倍 城乡居民腰包鼓起来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与1954年相比,2018年,安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30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51倍。腰包变鼓的安徽居民消费升级,开始走向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收入增加,居民腰包鼓起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安徽城乡居民生活非常凄苦。1949年春夏之交,长江、淮河堤围溃决,一半以上农田受灾,近三分之一人口沦为灾民。当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城乡居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渐能丰衣足食。1978年,凤阳等地农民在全国率先开展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农村非农产业高速发展,外出务工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家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农业税,使农民收入高速增长。2013年,安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50元,比1978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13.3%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7%。1984年启动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居民自主就业、勤劳致富观念深入人心,城镇居民增收出现渠道多元化、差异化趋势。201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89元,比1981年增长53倍。
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安徽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8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3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96元。
挣钱有道,收入逐渐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分配的实物农产品,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工资。上个世纪90年代起,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越来越多。随着异地就业和迁移人口增加,城乡居民间经常性转移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城乡居民出租房屋、入股经营、存款以及转让土地使用权越来越多,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
2018年,随着各级政府民生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升级,衣食住行大变样
腰包越来越鼓的安徽居民,开始走向了丰富多元的新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661元,与1981年相比,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35元,年均增长9.3%。2018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66台和25台,其中城镇75%的家庭、农村64%的家庭接入了互联网。
2018年,城乡家庭每百户家庭分别拥有汽车32辆和23辆。2018年,安徽城乡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为2630元和1556元,与1981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8.4%和21.9%。
1998年,安徽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为49.5%,2006年下降到39.8% ,2018年进一步下降到32.1%。
孟昭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赵明玉
编辑:王金雷